前沿计量科学中心科研团队

研究员。清华大学本科、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近五年来主要从事基标准用量子器件的研制工作。“十三五”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项目。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一等奖一项。现为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委员、中国超导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会委员。
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微纳三维表面形貌计量、微纳几何量计量及工业CT测量技术研究。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长度计量咨询委员会(CCL)纳米工作组(WG-N)、国际互认工作组(WG-MRA)成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几何量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参与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近10项,参与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和计量规范。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
博士,副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活性成分、生物毒素、生物多糖、微生物/细胞等生物物质的高准确度测量方法、标准物质研制、仪器检定校准等。BIPM CCQM 细胞分析工作组CAWG 副主席,ISO TC276 生物技术委员会 WG3(分析方法)专家,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多项国家、厅局级课题,制订国家标准6项,主持制订校准规范2项,参与3项。发表SCI和EI文章6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参编译著1本。主导并参加国际比对4项,区域比对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生化分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国际物质的量咨询委员会蛋白质分析工作组成员、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蛋白质量值溯源、计量方法、标准物质以及蛋白质分析设备、体外诊断设备计量技术研究,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等22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5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屈继峰,男,博士,研究员。 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从事纳米复合磁电材料相关研究,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从事量子电压标准相关研究,2009年11月加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15年12月起任研究员。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七)。
理学博士,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亚太计量组织APMP/TCMM主席,新材料与标准化凡尔赛组织第41技术工作组VAMAS/TWA41联合主席,ISO/TC229和IEC/TC113委员,全国纳米新材料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关村材料试验联盟(CSTM)监事,CSTM基础与共性技术领域标准化委员会(FC00)秘书长。负责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新材料计量领域科研进展。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计量测试协会三等奖1项。
研究员,从事质谱仪器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参与“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获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4;参与“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列第4;获其余部级科技奖3 项。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 项,“十二五”科技部仪器专项任务1 项,“十三五”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1 项。近年来,发表SCI 和EI 论文2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