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究目标
研究、建立国家法庭科学领域及药物成分化学测量溯源体系,开展复杂基体中毒品检测方法及相关药物成分表征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研制法庭科学及相关药物有效成分标准物质,承担相关国际比对、能力验证、CMC申报等工作。
2.研究内容及成果
1)法庭科学领域
毒品滥用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于滥用毒品的检测是法庭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2009年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始进行法庭科学毒品计量的研究。2018年同上海市刑事技术科学院和上海有机所签署了三方协议,共同进行法庭科学特种化学品的开发及标准物质的研制。
截止2018年底,计量院完成了49种毒品标准物质的研制,研制的17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完全覆盖了鸦片类、安他非明类、苯二氮卓类、氯胺酮类和可卡因类毒品中最急需最常用的品种。其中13种已经通过了CMC。
2012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了亚太研究比对“人毛发中滥用药物的检测”,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图1. 氯胺酮的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

图2. 甲基苯丙胺的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
![]()
|
![]()
|

2)药物领域
单抗类药物年销售额约占生物药总额的50%。单抗药物主要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主,几十纳米到几十微米的聚集体杂质都会影响到单抗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由于聚集体杂质折射率小、粒径范围宽、浓度低,现有方法受限于灵敏度、分辨率或定量能力,只能监控这类杂质的“冰山一角”,尤其不适于单抗药物中亚微米聚集体杂质检测,导致各国药典中的检测方法标准空白,受到行业内广泛关注。各国药典目前仅对10微米以上的杂质分析和控制提出了要求,10微米以下1微米以上的测不准,1微米以下的则存在定量分析空白。我们在国家质量基础专项课题中通过改造商业仪器,在1微米以下实现了杂质的高灵敏、高分辨与定量。未来希望与已建立的1微米以上聚集体分析仪器平台配合,开展100纳米至100微米的蛋白类药物聚集体杂质全量程测量。很多生物制品的粒径范围都在这个区间,潜在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需求不少。
3.承担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物证鉴定中相关毒物检测量值溯源技术研究”2018-2021
2)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化学毒物标定及量值溯源技术储备库构建”2015-2019
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NQI)“单抗药物质控关键参数表征与计量学溯源技术标准研究”
4)院基本业务费项目“肝素类药物二糖标准物质研制与表征新技术研究”

图 实现亚微米区间抗体聚集体浓度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