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时间频率基准的研制,从热束型铯基准钟,到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再到锶原子光晶格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传承,逐步扎实地掌握了时间频率基准研制的核心技术,在时间频率计量领域始终紧跟国际前沿,以最成熟的技术和思想构建国家最高精度的时间频率基准。
我国的第一台时间频率基准钟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诞生,198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NIM3磁选态铯原子束钟经改造达到的不确定度为3×10-13,进入当时世界先进行列。进入21世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更是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了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和飞秒光学频率梳。2003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NIM4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不确定度达到8×10-15;2005年改进后不确定度达到5×10-15。2010年研制的第二代NIM5铯原子喷泉钟实现年运行300天以上,30天运行率大于99%,频率不确定度2×10-15。与NIM5同步研制的NIM5-M的铯原子喷泉钟于2009年9月交付卫星定位中心实验室,不确定度5×10-15。2008年起,我院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铯喷泉钟直接驾驭氢钟产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子时TA-C(NIM)的实验获得了巨大成功。单台喷泉钟驾驭单台氢钟的原子时不确定度优于6×10-15。目前,NIM6铯原子喷泉钟已完成了初步评定,高密度运行条件下频率稳定度达到1.1×10-13/√τ,频率不确定度6×10-16,30天运行率大于99%。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2006年起开始研制锶原子光晶格钟,2015年,锶原子光晶格钟不确定度达到了2.3×10-16,绝对频率测量不确定度达到了3.4×10-15。目前,第一套锶光钟整体运行可靠性和频率稳定度进一步提升,分时自比对频率测量稳定度达到1.2×10-15/√τ;第二套锶光钟实现了两级激光冷却和光晶格装载,并扫描得到了钟跃迁谱线。
图: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锶原子光钟